论语的相关成语

共 349 个成语_仅随机展示40条

描写论语的成语有【乘桴浮海】【巍巍荡荡】【片言折狱】【一朝之忿】【绘事后素】【瞻前忽后】【克己复礼】【故旧不弃】【不忘久要】【求仁得仁】【没齿无怨】【望而生畏】【处之泰然】【尽美尽善】【讦以为直】【岂其然乎】【优游涵泳】【松柏后凋】【卑宫菲食】【行藏用舍】【待价藏珠】【求人不如求己】【枉道事人】【富贵浮云】【邻里乡党】【四海皆兄弟】【无所不至】【一理贯之】【博施济众】【父为子隐】【无所错手足】【行己有耻】【穿窬之盗】【一举三反】【朽木不可雕】【不教而杀】【子为父隐】【仰之弥高】【去食存信】【举一反三】等。
以下是这些成语的详细列表。

论语相关成语

乘桴浮海

chéng fú fú hǎi

乘小筏子浮游海外。比喻远行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长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远行。桴:小筏子。乘小筏子浮游海外。比喻远行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

详细解释

巍巍荡荡

wēi wēi dàng dàng

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”后以“巍巍荡荡”形容道德崇高,恩泽博大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泰伯》。朱熹集注:“巍巍,高大之貌;荡荡,广远之称也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

详细解释

片言折狱

piàn yán zhé yù

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。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。一般作补语、宾语,用于称颂官吏贤明。片言:极少的几句话;折狱:

详细解释

一朝之忿

yī zhāo zhī fèn

一时的气忿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一时的气忿。朝:早晨;忿:气忿。一时的气忿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:“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

详细解释

绘事后素

huì shì hòu sù

指先有白色底子才可彩绘。比喻行事开始简单,然后逐步深入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八佾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绘:描摹,形容。指先有白色底子才可彩绘。比喻

详细解释

瞻前忽后

zhān qián hū hòu

形容难以捉摸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罕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瞻:视,望。形容难以捉摸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罕》: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

详细解释

克己复礼

kè jǐ fù lǐ

儒家指约束自己,使每件事都归于“礼”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约束自己。克:克制。儒家指约束自己,使每件事都归于“礼”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

详细解释

故旧不弃

gù jiù bù qì

不轻易抛弃老朋友、老部下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微子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不轻易抛弃老朋友、老部下。故旧:旧交,旧部下;弃:抛弃。不轻易抛弃老朋友、老部下。 复制出处:

详细解释

不忘久要

bù wàng jiǔ yào

不忘记旧友情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宪问》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处世。久要:旧约,旧交。不忘记旧友情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宪问》: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

详细解释

求仁得仁

qiú rén dé rén

求仁德便得到仁德。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如愿以偿。求仁德便得到仁德。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

详细解释

没齿无怨

mò chǐ wú yuàn

比喻永无怨言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宪问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比喻永无怨言。比喻永无怨言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宪问》:“夺伯氏骈邑三百,饭疏食

详细解释

望而生畏

wàng ér shēng wèi

看着就害怕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尧曰》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人。看着就害怕。生畏:害怕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尧曰》:“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

详细解释

处之泰然

chǔ zhī tài rán

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也》。宋・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一

详细解释

尽美尽善

jìn měi jìn shàn

极其完善,极其美好。形容事物完无缺。同“尽善尽美”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八佾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做事。尽:极。极其完善,极其美好。形容事物完无缺

详细解释

讦以为直

jié yǐ wéi zhí

揭发别人的隐私自认为坦率。形容人品奸诈虚伪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阳货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人的品性。讦:攻击别人短处;直:直率。揭发别人的隐私自认为坦率。形

详细解释

岂其然乎

qǐ qí rán hū

难道是这样吗?表示疑惑不定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宪问》:其然,岂其然乎?岂:难道;然:这样。难道是这样吗?表示疑惑不定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宪问》:其然,岂其然乎?例子:蔡东蕃

详细解释

优游涵泳

yōu yóu hán yǒng

谓从容求索,深入体会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。朱熹集注引胡氏曰:“圣人言此,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,不可躐等而进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谓从容求

详细解释

松柏后凋

sōng bǎi hòu diāo

寒冬腊月,方知松柏常青。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罕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。寒冬腊月,方知松柏常青。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

详细解释

卑宫菲食

bēi gōng fěi shí

指宫室简陋,饮食菲薄。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泰伯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不讲究享受。指宫室简陋,饮食菲薄。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

详细解释

行藏用舍

xíng cáng yòng shě

藏;退隐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行:做,实行。藏;退隐。用:任用。舍:不用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:“用之

详细解释

待价藏珠

dài jià cáng zhū

珍藏明珠,等待高价出售。比喻有才学者等待被人赏识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罕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世。待:等待;待价:等待高价出售。珍藏明珠,等待

详细解释

求人不如求己

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

仰求别人,不如自己努力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。《文子・上德》:“怨人不如自怨,求诸人不如求之己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仰求别人,不如

详细解释

枉道事人

wǎng dào shì rén

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。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微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与讨好别人。枉:违背;道:正道;事:侍奉。原指不

详细解释

富贵浮云

fù guì fú yún

意思是不义而富贵,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。比喻把金钱、地位看得很轻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不看重富贵。意思是不义而富贵,对于我就象浮云那

详细解释

邻里乡党

lín lǐ xiāng dǎng

周制1邻=5家,1里=5邻,1党=500家,1乡=12500家。泛称一乡的人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世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邻居。周制1邻=5家,1里=5邻,1党=500家,1

详细解释

四海皆兄弟

sì hǎi jiē xiōng dì

“四海”指天下,全国。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。一般作分句,含褒义 。“四海”指天下,全国。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。 复制出处:春秋

详细解释

无所不至

wú suǒ bù zhì

指没有不到的地方。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阳货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贬义。至:到。指没有不到的地方。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

详细解释

一理贯之

yī lǐ guàn zhī

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里仁》:子曰:‘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’曾子曰:‘唯。’子出,门人问曰:‘何谓也?’曾子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’贯

详细解释

博施济众

bó shī jì zhòng

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也》。一般作谓语,形容乐于助人。博:广泛;济:救济。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也》:“

详细解释

父为子隐

fù wéi zǐ yǐn

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父子间的人情。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

详细解释

无所错手足

wú suǒ cuò shǒu zú

不知如何安放手足。形容没有办法,不知如何是好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不知如何是好。不知如何安放手足。形容没有办法,不知如何是好。 复制出处:春

详细解释

行己有耻

xíng jǐ yǒu chǐ

一个人行事,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一个人行事,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

详细解释

穿窬之盗

chuān yú zhī dào

从墙上爬过去。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阳货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盗贼。穿:指穿壁;窬:通“逾”,从墙上爬过去。从墙上爬过去。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。

详细解释

一举三反

yī jǔ sān fǎn

”后以“一举三反”指善于推理,能由此及彼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《论语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后以“一举

详细解释

朽木不可雕

xiǔ mù bù kě diāo

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。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。亦作“朽木难彫”。亦作“朽木不雕”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长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宾语,指人不可造就

详细解释

不教而杀

bù jiào ér shā

不警告就处死。指事先不教育人,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尧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教:教育;杀:处罚,杀死。不警告就处死。指事

详细解释

子为父隐

zǐ wéi fù yǐn

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。这是封建纲常礼教所提倡的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。 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周秦》:“闻子为父隐,父为子隐,未闻父子之相坐也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宾

详细解释

仰之弥高

yǎng zhī mí gāo

越望越高。原指孔子之道;高不可及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罕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含褒义。仰:仰视;敬慕;弥:更加。越望越高。原指孔子之道;高不可及。 复制

详细解释

去食存信

qù shí cún xìn

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,也要坚持信义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,也要坚持信义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

详细解释

举一反三

jǔ yī fǎn sān

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。比喻善于学习;能够由此及彼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含褒义。反:类推。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
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