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。也指看到某种现象,但不关心,只当没有看见。出自晋・刘伶《酒德颂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习以为常。熟视:细看;睹:看见。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。
详细解释
见“江河日下”。出自孙中山《建国方略・知行总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事业精力等。见“江河日下”。 复制出处:孙中山《建国方略・知行总论》:“既经非常之
详细解释
只有光鲜的外表而已。出自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7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徒:只,仅。只有光鲜的外表而已。 复制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
详细解释
疯疯癫癫。出自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不清醒。癫:神经错乱。疯疯癫癫。 复制出处: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:“你在这里癫头癫脑的,看你
详细解释
指触目惊心。出自清・包世臣《再与杨季子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触目惊心。刿:刺伤;怵:惊动。指触目惊心。 复制出处:清・包世臣《再与杨季子书》:“至于秦汉之文,
详细解释
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,自己没有主见。也比喻见识不广。出自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7卷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,形容没见识、人云亦云。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,自己没有主见
详细解释
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。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。出自《明史・李任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指人品坏。食:吃。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。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
详细解释
暗中把天日换了。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;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。出自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暗中把天日换了。比喻暗中改变事物
详细解释
指左右遮掩,隐瞒真相。出自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含贬义。指左右遮掩,隐瞒真相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钱秀才
详细解释
为了劫夺财物,害人性命。出自元・曾瑞卿《留鞋记》第二折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谋财害命。图:谋取。为了劫夺财物,害人性命。 复制出处:元・曾瑞卿《留鞋记》第二折:
详细解释
比喻追随世俗。出自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投子同禅师法嗣・濠州思明禅师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贬义,比喻追随世俗。比喻追随世俗。 复制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投子同禅
详细解释
tóu zhòng jiǎo qīng gēn dǐ qiǎn
头比脚重没有基础。比喻根基不扎实。出自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事物或观点等。头比脚重没有基础。比喻根基不扎实。 复
详细解释
形容过分地挑剔。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。出自徐特立《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,形容过分地挑剔。形容过分地挑剔。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
详细解释
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。出自明・郭勋《英烈传》第24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形容人不快乐。闷闷:心情不舒畅,心烦;悦:愉悦。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。 复制出处:明・郭勋
详细解释
形容十分狼狈窘迫。出自《尺牍新抄》第七卷。一般作宾语、状语,用于人的处境。形容十分狼狈窘迫。 复制出处:《尺牍新抄》第七卷:“非苦非甜,人之头焦额烂,脱之无奈丝牵
详细解释
见“鸾孤凤只”。出自明・吴廷翰《集贤宾・题情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比喻夫妻或情侣离散。见“鸾孤凤只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吴廷翰《集贤宾・题情》:“叹鸾孤凤寡,啼痕
详细解释
形容十分刻毒。出自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16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形容十分刻毒。 复制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16回:“惹的那个先生凿骨捣髓的臭骂
详细解释
犹舍本逐末。谓抛弃根本,专在枝节上用功夫。出自唐・魏征《隋书・李谔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本末倒置。犹舍本逐末。谓抛弃根本,专在枝节上用功夫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形容文章或言谈中不必要的话太多。出自毛泽东《的按语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形容文章中心不突出。形容文章或言谈中不必要的话太多。 复制出处:毛泽东《的按语》:
详细解释
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。出自宋・苏洵《谏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发昏。风:通“疯”,疯狂。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。 复制出处:宋・苏洵《谏论》:“人之情非病风丧心
详细解释
狼和狈常一起出外伤害牲畜。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。出自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含贬义。狼狈:传说狈是与狼同类的野兽;
详细解释
乡邑的狗群起吠叫。比喻庸人对不理解的观点进行群起攻击。出自战国・楚・屈原《九章・怀沙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攻击别人。邑:乡邑。乡邑的狗群起吠叫。比喻庸人对
详细解释
心情烦躁;思绪纷乱。形容内心烦闷焦躁。出自战国・楚 屈原《楚辞・卜居》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、补语,含贬义。心情烦躁;思绪纷乱。形容内心烦闷焦躁。烦:烦躁;意:
详细解释
食品贵如油,燃料贵如桂。比喻物价昂贵。出自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楚策三》。一般作谓语、补语,含贬义。食品贵如油,燃料贵如桂。比喻物价昂贵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
详细解释
见“胆小如鼠”。出自《魏书・汝阴王天赐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胆小。见“胆小如鼠”。 复制出处:《魏书・汝阴王天赐传》:“言同百舌,胆若鼷鼠。”用法:作谓语、定
详细解释
形容不端正。出自玛拉沁夫《茫茫的草原》第三卷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用于口语。形容不端正。 复制出处:玛拉沁夫《茫茫的草原》第三卷:“正面是一排七扭八歪、表泥剥
详细解释
早晨不能为晚上打算。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。出自唐・柳宗元《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。图:图谋。早晨不能为晚上打算。形容
详细解释
半路上终止。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。同“半涂而废”。出自唐・韩愈《论淮西事宜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、定语,比喻做事有始无终。半路上终止。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。同“半涂而
详细解释
装饭的口袋,挂衣的架子。比喻无用之人。出自元・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一折。一般作补语、补语,含贬义,比喻无用之人。囊:口袋。装饭的口袋,挂衣的架子。比喻无用之
详细解释
心里没有远大志向。出自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36章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胸中没有远大志向。心里没有远大志向。 复制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36章:“至于
详细解释
形容贫弱无力。出自朱自清《历史的战斗中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指人的面貌及论点等。苍白:灰白。形容贫弱无力。 复制出处:朱自清《历史的战斗中》:“那拥抱过
详细解释
比喻贪利忘义,谁给好处就投靠谁。出自鲁迅《我的第一个师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见利忘义的人。比喻贪利忘义,谁给好处就投靠谁。 复制出处:鲁迅《我的第
详细解释
比喻漂泊不定。出自宋・秦观《别贾耘老》诗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生活不固定。比喻漂泊不定。 复制出处:宋・秦观《别贾耘老》诗:“人生百龄同臂伸,断梗浮萍暂相亲。
详细解释
比喻虚有其表,本领有限。出自宋・李曾伯《代襄阃回陈总领贺转官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比喻虚有其表,本领有限。 复制出处:宋・李曾伯《代襄阃回陈总领贺转官
详细解释
指遭受冤枉和诬陷。出自汉・王充《论衡・感虚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指遭受冤枉和诬陷。 复制出处:汉・王充《论衡・感虚》:“邹衍无罪,见拘于燕,当夏五月,
详细解释
早上发的命令;晚上就改变。形容政令多改;使人民无所适从。出自唐・元稹《授马总检校刑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、分句,用于政策的变更。早
详细解释
比喻不可能的事。出自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高堂隆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行为与目的相反。比喻不可能的事。 复制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高堂隆传
详细解释
见“灰心丧气”。出自寄生《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指意志消沉。见“灰心丧气”。 复制出处:寄生《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》:“是诚中国前途之
详细解释
指只发号施令而不考虚实际问题的工作作风,即当官作老爷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。出自毛泽东《必须注意经济工作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指只发号施令而
详细解释
害人民、害国家。出自明・天然痴叟《石点头・贪婪汉六院卖风流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祸害。病:损坏,祸害;蛊: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,引伸为毒害。害人民、害国家。
详细解释